发布时间:2023-05-26
来源: 人文与艺术学院
作者: 谢春年 杨惠毓
浏览次数:909
“老师,我以笔试和面试第一的成绩通过研究生复试!
老师,我初试32名,复试逆袭到第3名,这个结果我想都不敢想!
老师,我现在是一名准研究生了,军功章有您的一半…”
在人间最美四月天,湘潭理工学院人文与艺术学院捷报频传,汉语言文学专业相继有14名同学被长沙理工大学、湖南科技大学、海南师范大学等录取。第一时间接到这些同学的喜讯,中文教研室老师戴婵百感交集:一年前,她在这块土地洒下的考研种子,此刻已经绽放出红硕的花朵。
一、义无反顾,只为给淋雨的学子“撑一把伞”
2021年6月,初来湘潭理工之际,戴婵就惊奇地发现此时学校还没有一届毕业生。面对自己所教学生表现出的考研热情而又不知何从下手的状况,2021年下半年,在学院的支持后,戴婵建立了人文与艺术学院的第一个考研群。本院甚至外院有志向考研的同学踊跃入群,很快群成员达到340多人。后来通过一对一加微信好友的方式,新增了百余名考研学子为好友,与考研学子聊天也成了她授课之余最乐此不疲的一件事。
在谈到建立这个考研群的初衷时,戴婵只是轻描淡写地说:“大概原因也很简单,淋过雨的人,总想着给别人撑一把伞。”考研是一个人的孤军奋战,是能力、耐心和心态的全面考核。研究生入学考试是很长的一条线,不仅有于晦涩难懂的专业知识和浩如烟海的必背单词,还有长期复习备考的身心压力,过了一关又有一道关卡,很多人甚至没有办法坚持走到考场。但是,一旦经历了考研的淬火,学生们才可能完成涅槃,真正化茧成蝶。
戴婵本人经历了两次考研三次考博。她第一次考研总分超分数线30多分,英语未过一区国家线,因为对考研程序的不熟悉,让她错失了成功上岸的机会。即便现在,她的内心依然有难以弥补的遗憾:如果当时能遇到一位领路人,护我走完这一程,或许人生会有更多的可能。
二、踏上征途,也开启了一条自我修炼之路
建群后,准备考研的同学纷纷来找戴婵,或者拿着报考学校的资料来征询意见,或者拿来考研原题向她请教,她都会给予认真细致地指导。戴婵本身的学科背景是中国古代文学,为了更好的指导考研,除了重温中国现当代文学和语言学相关知识之外,甚至自学了部分学科语文、哲学、历史学的专业知识。她一直坚信,要给学生一杯水,老师不仅要有一桶水,还要有长流水。长流水就要持续不断的学习,为自己补充新鲜的知识,而老师的言传身教就是最好的潜移默化。
2022年暑假,学校全面启动助力考研工程,将刚刚装修好的图书馆一楼作为19级考研学子复习场地。整个暑假,戴婵都在陪伴着他们考研复习,充当“勤务员”,经常从家里带来西瓜、黄瓜、香瓜或圣女果等,洗净,切好,供学子们消暑。考研教室里也经常会传出大家爽朗的笑声,这也成了考研之余的一些消遣。“坐得住”成了戴婵身上最显著的标签,一位考研学子感慨的说:“在考研教室,任何时候抬头都能看到戴老师在认真的看书或者写作,感觉自惭形秽。所以考上之后,我也惊奇的发现,原来我每天坐在图书馆的时间也能超过十个小时!”
去年九月后,进入考研前冲刺的几个月,不少同学情绪出现了波动,有在考研、考公及其他考类间徘徊的,有疑质自己的考研能力的。戴婵就会放下手头的工作,带他们在校园里转一转,并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例,坚定他们继续前行的脚步。戴婵喜欢用“以梦为马,不负韶华”等话语宽慰和鼓励学子,常常又能让他们欢喜地回图书馆继续复习。
三、十字路口,她也为何去何从有过短暂的犹疑
今年2月下旬开始,随着学校内超过全国录取分数线的喜报不断传来,19级中文系四个班不到200名学生,通过全国考研复试线的就有20多人,其中最高分为406分。
在进入湘潭理工学院之前,戴婵在一所高校负责了五年的研招工作,对考研的流程和方方面面的“套路”相当熟悉。戴婵内心深知,以自己考研考博的经历和研招工作时的实践经验,能对他们复试起到实质性的帮助。但是,目前自己肩上的担子已经足够沉重,家庭、学业和工作已经分身乏术,能否腾出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完成呢?
此时,戴婵处于博士毕业前夕,其实也是她人生的一个关键节点。是尽快配上博士帽,让自己的学业扬帆远航?还是停下脚步,继续充当考研学子的领路人?戴婵当时也曾有一丝犹豫,不过她自己便做了决定。第一次线下模拟之后,情况不容乐观,尤其是专业知识和英语口语根本达不到复试标准,令她辗转反侧,整夜难以入眠。为了不让考研学子沦为“炮灰”,戴婵果断决定护航考研学子这条路要坚持到底。
闯过了初试,经历了千军万马挤独木桥,而现在成功近在咫尺。好比是树上的果子,是跳一跳就能够摘到的。如果在这个时期选择明哲保身,那么将对不起教师这份崇高的职业。考研学子复试迫在眉睫,自己的私事先暂时缓一缓吧!如果第一届能够圆满收官,那么星星之火,可以燎原,考研也必定会成为人文与艺术学院的“传统优势项目”!
四、一“研”为定,始终坚信“无限风光在险峰”
2月下旬开始,一场接一场的模拟面试接连举行,有网上摸拟,有面对面的线下考核。戴婵设计问题,组织听众,现场提问,用各种方法磨炼应试者们的胆量、口才和思维。考研学子都清楚地记得,这一共九场的模拟面试,每一场的侧重点都有所不同。他们深深体会到模拟面试背后付出的努力,感受到她的良苦用心,因而力求在每一个环节做到完美。
“老师总是真诚地夸奖和鼓励我们。”中文1922班黄淑峥说,“不管我们讲得如何,她首先指出我们的优点和长处,再给我们提出具体的改善建议。在一声声赞美中我们‘迷失了自我’。因为我们变得越来越自信,也越来越有欲望去展现自我。”
“老师总说,不逼自己一把,永远不知道自己有多优秀。”在经过前几场模拟面试后,1923班的蒋婉青的表达依然不够自信和流畅。戴婵找到她深度剖析,甚至说,如果无法迅速进入复试状态的话,就要单独拉她在课堂上讲半个小时。受到“黄牌警告”,蒋婉青下定决心突破自我,终于在第七次模拟的时候惊艳全场,获得了现当代文学小组第一的优异成绩,并将这样的好状态一直保持到复试实战。
“老师喜欢搞‘突袭’,让我们每一个毛孔都感到紧张”,19级中文系多名考生这样说。第七次模拟后,部分考生在回答问题环节还是不太理想,戴老师不时连线他们,一句“请听题”,让他们限时回答专业问题,迫使学生加强专业知识的准备。1923班的文丹说:“因为已经练习了太多次,对要讲的内容背诵得滚瓜烂熟。真正复试的时候虽然紧张到大脑紧张到短路,但是嘴巴依然坚持不停输出,连专家说结束了我都完全没有意识到!”
“太神奇了!老师会猜题”,1923班吴雨桐和1924班的王婉婷说。“复试之初,老师一直反复强调必须认真完成科研计划,并且把知网搜索导师科研成果的步骤一步步截图放在群里,一字一句帮助我们修改,还反复叮嘱我们,无论是口头表达还是书面写作,都必须做到滚瓜烂熟。”据悉,最终复试笔试,吴雨桐科研计划题目分值高达50分,王婉婷科研计划分值为32分,让她们在第一个环节就收获了满满的自信,也成为逆袭上岸的一个重要因素。
“老师真的为我们付出了很多。”1921班的梁雪说,“戴老师不仅教给我们专业知识,更是充当我们情绪的‘树洞’,我们一丝一毫的波澜都逃不过她的眼睛。她将自己2岁的孩子放在家里,托付给奶奶带,却留出大部分时间跟我们在一起,帮我们改简历、改自荐信、改科研计划。周末遇到我们有需要,她几乎能做到随叫随到,第一时间出现在我们眼前。而当我们踏上考场的时候,考场外的她甚至比我们更为焦虑和紧张!”
考研学子都想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来表达对戴婵的感激之情,有的说毕业时穿上耀眼的学士服,第一个就要跟与老师拍照合影,并且把C位留给老师;有的说想从家里带点特色美食,请老师一起感受他们家乡的味道。戴婵却说:只要你们把带着油墨清香的录取通知书带到我的跟前,让我好好地抚摸一下,我就心满意足了。
五、并肩战斗,身后站着整个人文与艺术学院
如果把指导学生进行研究生考试比喻为一场战斗的话,戴婵说,她不是一个人在战斗,她的后面有一个强大的团队在支撑她。这份荣耀从来不属于她,她只是有幸成为一个微不足道的参与者和见证者。护考之路让她慢慢参透了“老师”二字的真正奥义,收获了快乐,收获了充实,也深深爱上了自己的学院、同事和学生。
从考研初步设想与构思,到后来需要人员和场地支持,人文与艺术学院副院长王会敏都是热心出谋划策,可谓有求必应。在组织第七次模拟面试时,王会敏坐镇指挥,让模拟远远超出了预期效果。副院长龙超男热心为考研学生协调自习教室,一趟又一趟帮助他们准备政审材料和成绩单,对考研学子真正做到了24小时在线。院长黄洪珍自建群始就鼓励戴婵“将这件好事办好”,并且多次询问进展。他对戴婵叮嘱,如果碰到有什么困难,可以来找他,他出面协调解决。研究生初试结果出来后,黄洪珍又积极帮助上线的考生联系导师,为学生成功增添筹码。
除了学院领导层面,其他老师也鼎力支持考研,甚至外语学院的老师们也伸出了援手。首席教授陈建为考生们作了专题报告。他结合自身多年的研招一线经验,列举了考生复试中存在的各种典型错误,提醒同学们避免踩踏“雷区”。“湖湘文化研究团队”和中文系的老师主动来担任模拟面试的评委,对考生现场表现逐一点评并提出中肯的改进意见;外语学院王瑞阳老师为考生举办英语口语培训会,一字一句纠正他们的发音;王方洁老师为考生们挑选6名英语过专业四级的学生,贴身帮助考生们训练。不言而喻,这一份成功属于所有为考研学子无私付出的所有老师。
“一路走来,其实真正成长最快和受益最多的可能还是我本人!”通过深入与考研学子交流,戴婵更加理解因材施教的本质,自身的教学也迈上了新的台阶。2022年,“学评教”获得97分,进入全校前列,并被评为湘潭理工学院“优秀员工”。黄洪珍院长说:“戴婵像亲人一样陪伴考研学子,她不计报酬,无私奉献,在当下尤为可贵,这种精神值得大力提倡。教育是一份有温度有情怀的事业,作为高校教师,我们都要立足岗位,甘为人梯,站好三尺讲台,践行新时代教书育人的历史使命。”